01 行业资讯NEWS
上市银行不良情况整体向好 股份行风险尚未释放
25家A股上市银行2017年半年报悉数发布。相较去年末,今年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无论是不良率,抑或是新增不良生成率,均在下降。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约1.64%,比上年末下降6个BP(基点),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不良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6%,增速较去年末下降6.41个百分点。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虽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出现明显改善,但在5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制银行、7家城商行及5家农商行中,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分化。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 资产质量提升成最大亮点
中国农业银行披露半年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284.3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03亿元;不良贷款率2.19%,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指标的“双将”成为其半年业绩的最大亮点。盈利能力方面,农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86.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19亿元,增长3.4%,公告称主要是由于净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加。净利息收益率2.24%,同比下降7个基点;净利差2.11%,同比下降5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公告称,主要是由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后价税分离以及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连续降息的延续性影响。
不良资产压力犹存 银行多举措化解
最新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2017)》报告认为,2017年,银行业风险大规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市场化债转股加快推进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施,资产质量趋稳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一些风险点仍需关注,包括流动性趋紧、地方债务置换可能提升经营风险;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传统行业化解不良压力大;小微、两高一剩和顺周期行业企业的违约风险将显现;受制于MPA考核、同业理财监管,处置和消化不良资产能力面临一定挑战等。
不良资产万亿市场竞争白热化 “4+2+N+银行系”来临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3亿元。毫无疑问,不良资产供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稳定攀升。面对万亿级的市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竞争也是趋于白热化。券商分析人士称,原有的“四大国有资管”占据主导的市场如今已逐渐分解为“4+2+N+银行系”的多元格局。其中,“2”代表现在银监会政策所规定的每省最多可设立两家地方AMC;“N”指各地的未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及省政府批准的地方AMC;银行系则是指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的银行系债转股专营机构。市场人士表示,地方AMC的“入局”健全了国内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网络体系。同时,提高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地方AMC对于当地经济环境相对熟悉,有利于不良资产得到及时处置和盘活。
02 金融视角VIEW
多政策推动外资“入局”国企混改 简化程序放宽限制
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外资有望成为国企混改亮点。《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国家正在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优化重组,简化程序,放宽限制,特别是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外资参与混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外资并购空间巨大,将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也是推动中国国企优化调整机制、增强活力的需要。”一位国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他同时透露,目前各地方国资也在酝酿配套政策和方案,除了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混改,外资参与混改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118家房企存货逼近4万亿 跌价准备最高增幅达3倍
在楼市持续向好的行情下,上市房企中报业绩再续靓丽,拿地热情仍不减,也直接推动存货规模的整体增加,并逼近4万亿元大关。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18家A股上市房企合计存货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10%。其中,有9家上市房企挺进“千亿存货俱乐部”,而去年末这一数据为6家。面对如此巨额的存货,上市房企们仍将朝着去库存的目标发力。不过,出于会计处理上的审慎态度,部分上市房企已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其中万科、绿地控股等计提金额均超过10亿元。
浙江首发金交中心监管文件明确合格投资者和信披细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9月初,浙江省金融办下发《省金融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监管工作的通知》(浙金融办[2017]64号,简称“浙64号文”),要求金交中心不得开展基础资产为一行三会监管金融产品的业务,强化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对存量业务进一步摸排整改等八项规定。首先,“浙64号文”强调,金交中心不得开展基础资产为一行三会监管金融产品的业务。《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纪要》(清整联办[2017]31号)中规定“以上金融产品,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的所有金融产品,含票据、信托产品、信托受益权、私募证券、私募基金份额、资产证券化产品、保险资产等。”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原则,各金交中心的交易产品要穿透至底层基础资产进行认定 。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新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