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未来之路:信托化和净值化是希望所在
发布时间:2014-10-14 11:05:29
券商资产管理的发展,目前是处于爆发的前夜。尽管目前已经积累了6万多亿的管理资产规模,但是其中有90%以上的都是通道业务,对券商本身的管理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是具有诸多潜在的风险。券商的发展希望在于真正落实受托资产的信托化和净值化这两个方面,使受托资产在法理上摆脱代理关系回归受托本源,破除预期收益的刚性兑付魔咒,实现真正的代客理财。用一句话来概括,券商资管未来的发展是要破解两化、建设三力、抢占六大领域,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未来。
一、破解两化
1、信托化:资产管理方式要从单一的代理向信托方式转换,这是券商等以受托资产管理的机构走向健康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资产管理受托管理客户的资金都是代理制而非信托制,两者的根本差别是"隔离问题"。信托资产是独立的,它是由受托人独立决策的,把信托合同明确了,在合同约束下独立决策;而代理制不是,委托人有随时做出决定的权利。例如,股票大幅账面亏损,本应进行止损或其他处理,可能因为委托人财务口径盈利的需要不能止损;如果是信托制,就不用考虑这些。
2、净值化:理财要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将风险收益全部过渡给投资者,资产管理机构只收取管理费,净值型是标准的表现形式,历史业绩表现也需要净值数据作参考。预期收益率产品存在刚性兑付,会在资产管理机构内部造成信用风险积累,随行理财规模的扩大,这种风险越来越大。为了摆脱刚性兑付,现在不是要不要转净值型,而是不得不转、怎么转的问题。
二、三力建设
随着法理基础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券商又该如何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实现差异化竞争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三个能力的建设。
1、主动资产管理能力。市场的发展,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正改变着人们将券商资管等同于投资股票的惯性思维,这对券商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我们的资金聚合能力、场外资产的Beta获取与变现能力、信用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一系列的场外资产主动管理能力来实现基础资产的管理、产品设计、产品销售。
2、风险定价和管理能力。其中包括:一方面,从信托、保险和公募基金方面积极引进团队,构建场外的资产管理能力,特别是资产定价能力,比如为银行做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某一时间内产品能回收多少资金、定价多少来购买更合理,这些都有赖于风险定价能力的建立。另外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也很有必要,由于信用卡消费信贷类产品存在回款不规律的特性,这又衍生出监管方面关注的资本流动性管理问题。此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也是券商提高主动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有效提升这些能力,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投入到场外及非标市场的投资中,券商资管的未来将大有可为。
3、内外资源整合能力。券商资产管理将不再是局部、单一的业务形态,而将形成融合经纪、投行、直投、研究、期货等业务的"生物链"。资管业务通过产品载体,如定向项目、集合计划、专项产品等,通过投资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以及与公司其他业务部门、银行、信托等合作嫁接的投资品种,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产品选择。券商资管拥有的独特优势是能成为最全方位的产品提供方。与银行相比,券商资管可以进行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产配置,提供银行无法提供的产品;与信托相比,券商资管可以协同经纪和投行业务,拥有天然的客户和项目资源,在行业内部完成资产配置和风险转移,并能与银行实现资源互补,形成战略联盟;与保险机构相比,券商资管拥有大量的高风险客户,更容易设计个性化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三、抢占七个战略发展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资产证券化。其一是银行信贷证券化,尤其是消费信贷类,信用卡、车贷,包括金融租赁公司的汽车融资租赁等债权类资产。银行对于这类资产有较强的出表需求,为有能力的资管机构创造了业务机遇;其二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其三是REITs。
第二个领域是企业股权、债权融资类项目。伴随现在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催生出其利用资产做结构融资的新思路,比如借一个较好的商业物业项目来做证券化融资,或者将其他可带来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应收账款、收费权等进行证券化,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在专项计划恢复之前,先通过非标准化的载体,把结构融资之路打通。
第三个领域是产业并购的机会。对上市公司影响深远且呈大幅增长态势的事件为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近几年证监会陆续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法规,逐渐放宽了对并购行为的限制,并购环境越来越宽松。并购重组事件迅速增加,并购重组的规模也迅速增大。截止2014年1月底,WIND统计国内A股并购事件共有405例,其中2008年只有8起并购事件,而2013年全市场共有137起并购事件,6年间并购事件增加了十几倍,其中中小板、创业板2012年、2013年并购呈爆发式增长。
第四个领域是场外股票融资。可以通过收益互换,或者是通过股票的销售交易和质押组合运用,或者是通过结构化的小集合,参与增发、大宗交易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市值管理、量化对冲等需求。股票融资类项目,包括新三板都将是未来的一片蓝海,现在很多直投公司也在试水这些领域,未来券商投行的投研能力将是其胜出的关键。
第五个领域是期权等衍生产品。包括场内和场外两部分,场内主要是交易所推出的个股期权、ETF期权和股指期权。场外部分,现在有利率互换、股票交易互换、资产管理总收益互换等多种交易类型,如果场外交易市场能有效向券商资管放开,我们也能去参与资产管理总收益的互换,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这将更有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投融资需求。期权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现状是场内引而不发,场外先行一步,已确定场内ETF期权先行试点政策,股指、股票均视试点结果再定;柜台市场已率先打响期权元年第一枪,市场进入波动率交易初级阶段。而期权在海外资产管理机构的应用主要是非公募类产品占主导,(1)公募类应用期权最常见方式是卖出期权,策略重点在于对组合收益波动率的调整而非对收益本身的增强; (2)公募类应用期权的其它主要方式包括将期权作为提供风险保护或辅助原有策略的工具;(3)非公募产品应用期权的比例显著高于公募产品,且目的及方式更为多元化。国内期权应用与创新展望:(1)促进套保策略选择的多元化,并推动部分现有股指期货策略应用广泛化。(2)国内交易制度的独特性有促成新的无风险套利交易的机会。现有制度约束下,如何尽可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将是机构在前期无风险套利交易占主导阶段中之成败所在。(3)场外市场发展将制度性领先于场内市场,更为直接的波动率交易工具值得期待。
第六个领域是不良资产处置。中国银监会近期公布了全国首批可开展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业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共涉及五个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上海。地方AMC的效果将取决于其主要资金来源、不良资产转让价格、杠杆率等因素。当前地方政府财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地方AMC注册资本金非常有限,所以AMC可能会利用的融资渠道包括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以及引入民间股权资本参与等。
第七个领域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回流机会。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将越来越通畅,中国资产将进入全球配置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和居民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金融机构服务的范围也会由境内市场迅速扩展到全球不同区域,全球化的市场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来源:智信网,原文标题:券商资管6万亿后何去何从?信托化和净值化是希望所在,时间:2014-9-7,编辑:Chan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