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7)》,风险管控成为战略核心

发布时间:2018-01-06 18:32:50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实施,《报告》主要关注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态势、重要举措以及银行家们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监督管理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有序展开,通过长达八个月的有序工作,共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为整个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直接获取了第一手的大量银行高层观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本次调查的关注重点,《报告》认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和战略重心。《报告》关于风险管理方面有以下论述:
 
       债券违约向银行的传导风险和交叉性金融风险成银行防范重点
       《报告》显示,债券违约向银行的传导风险以及跨市场、跨行业的资管业务形成的交叉性金融风险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预防债券违约的传导风险方面,《报告》认为最主要措施为内部防火墙制度的建立健全;在预防交叉性金融风险方面,防范重点则在于资管行业的统一规制。
近年来,由于我国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加以及商业银行持债规模的提升,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债券违约向银行传导风险的重视。对于防止债券违约向银行传导的风险的主要措施,58.3%的银行家认为应该健全银行信用债券交易、投资业务、债券承销以及公司信贷业务的防火墙制度,54.9%的银行家认为应加强债券投资的统一授信管理。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主要内容为确立资管产品的分类标准,按照产品类型制定统一监管标准,以避免由于不同监管机构政策的不同而造成的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这一指导意见也验证了《报告》中,银行家对交叉性金融风险防控的观点,即统一规制资管行业。
 
       ABS、债转股等市场化工具处置不良关注加深,信贷类业务为案件风险的排查重点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新进展,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强监管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等因素,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牢牢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仍然是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和战略重点。
       根据《报告》显示,银行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银行家们关注度排名前三的仍然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受我国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减缓的影响,信用风险的关注程度虽仍列首位但有所下降。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方面,银行家们对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新型不良资产处置工具的认可度大大提升。随着政策的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在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工具,提升潜力很大。同时,债转股作为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有效工具,《报告》结果显示这种方式也得到了银行家们的广泛关注。
       对银行业公司金融业务发展重点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以57%的占比连续第六年位居首位。《报告》显示45.9%的银行家重点关注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但与2016年相比,该项风险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针对小微企业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除此之外,《报告》还显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以及房地产开发贷也仍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根据2016年全年的罚单业务金额统计,信贷业务涉及金额8275万元,远超过其他业务罚单金额。信贷类案件所涉及金额巨大,并且信贷作为银行贷款的主要业务,其产生的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家们对信贷类业务关注度回归常态,成为我国银行业案件风险排查的首要关注点。
 
       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点
       《报告》显示,近年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等领域成绩显著。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综合改革的加快推进,银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经营转型,加强风险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推进综合化经营等方面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提高发展战略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当下银行发展转型的重中之重。本次调查显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52.7%)是银行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紧随其后的是“推进综合化经营”(30.8%)和“实施差异化竞争”(30.4%)。对比2010至2017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52.7%)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和战略重点。虽然近年来,银行业整体运行已日趋平稳,但面临的风险形势依旧复杂。银监会在2017年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目标原则及重点领域,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严格自查整改。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有必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防范和化解银行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银行家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中对银行业造成影响的最大因素是“有效去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善微观效益”(75.6%)。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微观效益上升,市场微观主体的质量提升可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同时,可以推动贷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的需求上升。“进行深层次国企改革,建立有效治理体系和财务杠杆约束”(63.8%)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与往年不同,在对银行客户群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客户(65.0%)首次成为最受关注的重点发展客户。这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首先,银行业积极响应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遵守银监会《关于做好2017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其次,近年来,小微企业贷款的操作流程与风险管理方式日渐成熟,银行业识别风险、分散风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收益覆盖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再次,随着金融脱媒和银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对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开辟新的利润点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客户金融需求的变迁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趋严,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从2017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银行对于综合化经营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14.0%的银行家认为应该加速发展综合化经营,而81.9%的银行家建议稳健推进综合化经营。我国银行业支持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动机多样。从调查结果来看,17.2%的银行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银行业作为服务型行业,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是影响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重要原因。不同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细分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客户需求、消费特点和行为模式。因此,综合化经营对于银行开展业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