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浙商资产研究院《金融行业周报》(第332期)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03日 17:00


摘要

金融监管部门、民企、金融机构高规格座谈会释放激励信号
昔日房企巨头“转战”汽车出口赛道
国厚资产首次债务违约
民生银行转让60亿个贷不良

来源:浙商资产研究院

一、财经政策资讯

2025年2月28日,央行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长达两个半小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沈莹、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等监管高层参会并发言,民营企业代表和金融机构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这次座谈会被视为金融监管部门助力民营企业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信号。

【评论】这场高规格座谈会的召开,释放出2025年金融监管层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明确信号。近年来,民营企业在融资可得性、债务负担以及产业转型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房地产、平台经济和出口制造等行业,民企资金链紧张问题尤为突出。

此次会议的召开,折射出政策层面对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重新强调,预计未来将有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政策落地。从参会阵容来看,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的齐聚,意味着金融监管体系正从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等多维度搭建民企金融支持体系。
可以预见,未来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政策将呈现以下趋势:
增量扩容: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投放规模,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的中小民营企业给予更多信贷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政策性贷款贴息、专项再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降低民企融资利率。
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化:通过优化上市、再融资、债券发行等资本市场工具,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
精准支持:对暂时性流动性困难的民企,提供延期还款、无还本续贷等政策,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
不过,政策落地的实效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平衡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民企融资需求,避免“抽贷”、“惜贷”等现象,是未来政策执行层面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
此次会议无疑为民企纾困带来了政策暖意,也反映出金融监管层面对民企发展信心的提振。但真正实现民企高质量发展,仍需要金融机构在实际执行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金融生态。

二、房地产行业资讯

近日,绿地控股在预亏超百亿元的背景下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正式进军汽车出口赛道。绿地表示,将依托自身在国际贸易和进博会资源上的优势,构建国际化经营体系,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年出口10万辆、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这一转型被外界解读为绿地在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之下的自救尝试。

【评论】绿地从房地产开发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出口领域,折射出房企在传统业务受挫背景下的主动求变,也标志着地产行业正进入加速多元化转型的新阶段。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房企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面临债务违约甚至破产风险。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企传统的高杠杆、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绿地选择新能源汽车出口这一赛道,不仅是寻求业绩修复的现实选择,也反映出企业对全球新能源市场增长潜力的判断。
不过,绿地的跨界转型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复杂,涉及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并非单纯的贸易出口业务。绿地虽然在国际贸易和资源整合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如何快速补齐技术、渠道和品牌短板,将直接决定其转型能否成功。
另一方面,绿地此举也折射出房企“去地产化”的大趋势。自2023年以来,已有包括恒大、宝能等多家房企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寻求在政策支持和全球能源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跨界转型并非万能药,绿地此番转型成效如何,仍需时间验证。
未来,房地产企业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推动自身向“轻资产化、科技化”方向转型。但房企在多元化过程中需要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找到与自身资源禀赋和核心优势匹配的产业赛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和长期发展。

三、不良资产行业资讯

(一)2025年2月17日,国厚资产管理公司未能按时兑付“18国厚金融PPN001”本息,正式构成债务违约。这是国厚资产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债务违约。该债券发行于2018年8月17日,初始期限五年,原本应于2023年8月17日到期,但因债务压力展期至2025年8月17日,仍未能如期兑付,债券余额3.8亿元。

【评论】国厚资产此次债务违约,无疑给不良资产行业投下了一颗震撼弹。作为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的代表性机构,国厚资产的首次违约,标志着地方AMC在行业周期下行、资金链紧绷的背景下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正在加剧。

过去几年,地方AMC凭借区域优势,承担起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处置不良资产的重任。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地方AMC自身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控能力也遭受巨大考验。国厚资产的违约,意味着这些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的机构,正从“化债者”逐渐演变为“负债者”,暴露出地方AMC在资金链条上的脆弱性。
造成违约的主要原因,可能源于不良资产回收率低、资金流动性不足以及市场环境持续低迷。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企业违约频发,AMC手中的不良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回款周期拉长,资金回笼缓慢,严重影响AMC自身的偿债能力。同时,地方AMC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发债融资,当资产回款无法覆盖债务成本时,违约风险随之上升。
此次事件对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方面,国厚资产的违约将加剧市场对地方AMC偿付能力的质疑,可能引发市场对地方AMC债券融资模式的全面审视,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倒逼地方AMC在未来的业务模式上更加注重资产质量与流动性管理,向“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转型。
展望未来,地方AMC需要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缓解流动性压力,同时加强资产精细化管理,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模式,以提高资产流动性。监管层面,也可能对地方AMC的资本管理、杠杆水平和风险控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总体来看,国厚资产的违约事件为整个不良资产行业敲响了警钟,AMC作为风险化解机构,亟需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2025年2月20日,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计划通过公开竞价方式批量转让2025年第一批和第二批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债权,合计金额60.28亿元,涉及88819笔债权,债务人85117户。其中,本金33.31亿元,息费金额26.96亿元。此次大规模个贷不良转让,是民生银行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个人不良资产处置。

【评论】民生银行此次批量转让60亿元个贷不良,折射出当前金融机构个人信贷不良率持续攀升的现实压力,也反映了银行主动“瘦身”缓解资产质量压力的策略调整。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居民消费信贷扩张以及疫情后个人收入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信用卡透支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普遍上升。民生银行作为在零售金融领域布局较早的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规模庞大,但随之而来的个人不良资产积累问题也日益突出。
此次大规模不良资产打包转让,既是银行出于资产负债表优化的需要,也是面对日益严峻的不良资产压力所采取的“轻装上阵”手段。通过快速出清部分不良资产,银行可以及时回笼资金、缓释信用风险,改善不良贷款率,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支持正常业务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信用卡不良资产已成为当前不良资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杠杆率上升,信用卡透支违约问题逐渐显现,个人不良资产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张。此次民生银行大规模处置,可能会进一步加快个人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流转,也为AMC和其他不良资产投资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可投资标的。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银行通过批量转让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也需警惕潜在的道德风险和社会影响。批量处置可能会导致债务人维权纠纷增多,甚至影响银行品牌声誉。因此,如何平衡不良资产处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将是未来银行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整体来看,民生银行的大规模不良资产转让不仅是缓解自身经营压力的现实选择,也可能成为银行业未来处置个贷不良资产的主流路径。未来,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成熟和信用风险的进一步暴露,个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持续扩容,不良资产行业或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