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例外论”遭遇信任危机,全球市场掀起去美元化浪潮;信达地产披露360亿元关联交易,实为中投系剥离非主业资产的重要步骤;中航信托引入同行管理服务,反映信托行业深化整顿与重塑上周,全球市场明显出现“去美元资产”的趋势,投资者对“美国例外论”信心动摇。“美国例外论”核心在于其财政和贸易“双赤字”能够依赖美元霸权维持运转:财政赤字可借新还旧,贸易赤字流出的美元最终回流至美债市场。然而,美国当前面临四重挑战:2025年债务集中到期;贸易战引发的滞胀环境使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特朗普多项财政改革受阻,赤字难以收敛;以及其孤立主义倾向削弱国际信任,致使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评论】“美国例外论”曾长期支撑全球资本对美债与美元资产的信心,如今却面临现实考验。从理论走向实操,市场开始正视美国债务的不可持续性。高利率下的融资压力、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对外信任流失正在重塑资本流向逻辑。去美元化不是短期情绪波动,而是对系统性风险的重新评估,预示全球金融格局或将进入深层调整期。4月1日,惠誉突击下调合生创展集团信用评级至“CCC-”,撤销投资级别评级,理由是该公司9.4亿元债务出现逾期,并面临严重流动性危机。这一评级调整意味着市场普遍预期合生创展将难以避免违约风险,标志着又一家头部民营房企正式滑入高风险债务泥潭。【评论】合生创展的流动性暴雷表明,当前房地产行业已进入“现金流为王”的生死周期,即便是体量庞大、资产优质的头部房企也难以幸免。销售疲软、融资受限之下,过去依赖高评级与重资产“保命”的逻辑正在失效,市场信心快速塌陷。合生并非传统激进型房企,此番失守更凸显行业正在从“尾部淘汰”走向“头部下沉”。在信用分层加剧、央企与民企分化持续扩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正面临一轮全局性重构,信贷端的谨慎和投资端的避险情绪,已将民营房企推入前所未有的信任低谷。(一)4月11日,信达地产发布公告称,拟与中国信达及其关联方开展总规模达360亿元的多项关联交易,涵盖债务重组、融资安排、资产收购与出售、项目合作及服务类交易等。不过,表面上的业务协作背后,实则反映出信达地产母公司中国信达在并入中投公司之后,对非主业资产进行有序剥离和重组的深层逻辑。具体来看,公告所涉交易包括:债务重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融资租赁、担保增信等融资类交易预计规模为90亿元;股权、债权、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类交易200亿元;资产收购与出售预计50亿元;管理、运营等服务类交易约20亿元。这些安排表面上看结构复杂、领域分散,实质上是为了加速信达地产的资源腾挪和资产轻量化。【评论】在中国信达转型为政策性金融平台并纳入中投系统之后,“瘦身健体、聚焦主业”成为其战略方向。此次与信达地产的大规模交易,更像是一场集团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将部分房地产及类地产资产逐步剥离出政策主业体系,推动地产业务市场化、自负盈亏运营。对信达地产而言,既是背靠母公司资源的一次“输血”,也是在母体调整大局下的一次“断奶”前置准备。(二)4月18日,中航信托公告称已与建信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签署《委托服务协议》,正式聘请两家公司为其日常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公告强调,此举不会改变中航信托现有的债权债务和信托法律关系。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同行托管”模式并非首次,民生信托、中融信托此前亦有类似操作,已成为信托公司“托管式整顿”的一种路径。与此同时,其控股股东中航产融刚刚通过退市议案,意味着中航信托也将失去“曲线上市”通道。从基本面来看,中航信托2023年末不良率高达3.33%,不良资产总额达6.01亿元,旗下部分地产信托产品曾被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延期兑付。监管方面,2023年8月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西局对其开展现场检查,并在2024年1月指出房地产信托、投资类业务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评论】这次“引入外援”既是对前期监管整改压力的直接回应,也是信托行业在“去通道、控风险、重主业”监管导向下的缩影。对中航信托而言,外部专业团队的引入或有助于其提升治理能力、缓释兑付压力;但从行业层面看,这也揭示出部分信托机构经营困局正由“自救”向“托管式协同”过渡,信托行业的深度重构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