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通过全国第二部个人破产地方法规,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贝莱德断贷7.8亿元,上海北岸长风办公楼以7亿元转售鼎一投资;国有六大行2025年半年报: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涨,个贷与地产风险承压;中信金融资产2025年上半年营收402.21亿元,净利增15.7%,三年股价涨幅达544%8月26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厦门经济特区个人破产保护条例》,该条例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第二部个人破产地方法规,仅次于深圳2021年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该条例旨在为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提供债务重组或清算的法律途径,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内容涵盖个人破产申请条件、程序、债务豁免与限制、破产管理人职责等,强调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与债务人重生机会的平衡。结合2025年上半年个贷不良资产处置规模激增(如华夏银行108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包),该条例为个人债务风险化解提供了法治保障。【评论】厦门《个人破产保护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从深圳试点向全国范围拓展迈出关键一步,为化解个人债务危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支撑。继深圳2021年首开先河,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推出第二部地方法规,反映了在消费信贷风险高发(六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涨)与居民偿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探索市场化退出机制的紧迫性。条例通过规范破产申请与债务豁免程序,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有助于减轻金融体系压力,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然而,实施中需警惕“恶意逃债”风险,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与司法监督。未来,厦门经验可为全国性个人破产立法提供参考,结合AMC不良资产处置(如中原资产17.2亿元债权转让),推动金融风险化解与经济稳定协同发展。根据市场消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168弄的北岸长风E栋及G栋办公楼(总面积约2.78万平方米),2018年由贝莱德以12亿元从保德信金融集团收购,资本金4亿元(占比1/3),贷款8亿元(占比2/3,含渣打银行7.8亿元贷款)。2023年贷款到期后,贝莱德延期一年并尝试以8.4亿元(7折)出售未果。2024年,贝莱德选择断供,渣打银行收回资产,并于2025年7月10日以7亿元(折价48%)出售给鼎一投资,交易已完成交割。目前,G栋(面积约7000平方米)以2.3亿元报价再次对外出售。项目租金低至3.2-5.8元/平方米/天,空置率34.7%,反映上海次中心商务区低迷。【评论】贝莱德断贷7.8亿元导致北岸长风E栋及G栋办公楼被渣打银行收回并以7亿元转售鼎一投资,折射出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与不良资产处置活跃。贝莱德2018年高杠杆收购(单价约4.3万元/平方米)押注上海办公需求增长,但租金下滑(3.2-5.8元/平方米/天)与高空置率(34.7%)导致收益无法覆盖贷款成本,最终选择止损。鼎一投资低价接盘(单价约2.5万元/平方米),体现不良资产投资“低买高卖”的逻辑,但G栋2.3亿元再出售面临去化挑战。结合中指研究院数据(20家房企化债超1.2万亿元),商业地产风险外溢加剧,AMC与投资机构合作活跃。未来,鼎一需优化租赁策略,借助政策支持盘活资产,而银行与AMC应强化风控,防范违约潮进一步冲击金融稳定。(一)截至2025年8月,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资产质量整体改善,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至1.51%以下,但个人贷款及房地产领域不良率显著上升。其中,六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涨,反映零售信贷风险加剧。例如,华夏银行转让108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107.89亿元,涉及22.9万户),显示风险出清力度加大。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个贷及地产领域资产质量压力为行业共性问题,但整体风险可控,预计通过强化风控与不良资产处置逐步缓解。【评论】国有六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涨,凸显消费金融领域风险暴露的严峻性,与2025年一季度个贷不良转让规模激增761%至370.4亿元的趋势相呼应,居民偿债能力承压与消费疲软是主因。房地产领域不良率上升则延续了行业调整态势,结合中指研究院报告(20家房企化债超1.2万亿元,27家被动退市),地产风险外溢波及零售信贷链条。尽管银行通过批量转让(如华夏银行108亿元资产包)与AMC合作加速风险出清,整体不良率控制在1.51%以下显示了较强韧性,但信用卡户均欠款上升(华夏银行4.71万元/户)提示潜在系统性风险。未来,银行需深化数字化风控,优化授信结构,同时借助准财政工具与政策支持,协同AMC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复苏。(二)8月29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9月1日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融租赁公司出表影响后,净利润同比增长27.5%。受益于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提升及市场化转型,过去三年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544%,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公司深化主业聚焦,优化资产结构,持续推动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资产盘活,整体风险可控。【评论】中信金融资产上半年营收与净利双增,三年股价暴涨544%,彰显了AMC行业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独特优势与市场化转型成效。剔除金租出表影响,净利增长27.5%,反映主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尤其在房地产风险化解中表现突出,呼应20家出险房企化债超1.2万亿元的行业趋势。然而,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及零售信贷风险加剧(六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涨)的背景下,公司需警惕资产估值波动与处置难度加大。结合华融金租纳入中信银行管理的案例,中信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未来,公司应持续深化数字化风控与创新处置模式,协同政策支持,推动不良资产高效盘活,为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复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