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详情

浙商资产研究院《金融行业周报》(第347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17:00


摘 要

上半年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节奏前置,下半年聚焦存量政策落实与适度加码;
易居企业控股深陷危机:2024年亏损12.73亿元,裁员超90%,债务重组艰难;
贝莱德断贷7.8亿元,上海北岸长风两栋写字楼被鼎一投资7亿元“捡漏”;
中原资产17.2亿元收购中原信托不良债权,深化信托-AMC合作模式


来源:浙商资产研究院

一、财经政策资讯

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通过力度加大、节奏前置和结构优化,发挥资金引导效应,对冲外部环境不利影响,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下半年,财政部门将聚焦存量政策落实,加快落地见效。中美关税谈判进展积极,国内经济表现超预期,全年目标压力较小。全口径广义财政空间超7万亿元,可用资金充足。鉴于内生动能不足及外部“灰犀牛”“黑天鹅”风险,财政或适时适度加码,准财政工具重启、盘活地方债结存限额、提前下达明年部分地方债额度可能性较高。
【评论】上半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大、节奏前置”有效稳定了经济预期,结合5月财政收入正增(0.1%)和社融增速持稳(8.7%),为实现全年5.3% GDP增速目标奠定了基础。广义财政空间超7万亿元为下半年政策操作提供了充足弹药,存量政策落实将进一步释放资金效益。然而,地方财政支出增速放缓(5月仅0.9%)和土地出让收入下滑(-14.6%)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对财政的拖累,叠加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内生动能仍需提振。下半年准财政工具重启及地方债限额盘活将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但需警惕债务规模扩大对地方财政的长期压力。未来,财政政策应精准聚焦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同时与货币政策协同,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助力经济持续向好。

二、房地产行业资讯

易居企业控股(2048.HK),作为房地产代理行业曾经的“航母”,2024年陷入严重危机。年报显示,公司收入37.98亿元,同比下降14.58%;净亏损12.73亿元,亏损规模扩大2.71%,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超200亿元。员工从2018年上市时的24218人锐减至2024年底的1770人,裁员超90%。审计机构对财报“不发表意见”,质疑财务数据透明度及持续经营能力。资产负债率高达479.68%,流动比率仅0.11,现金储备接近枯竭,境外债务重组进展缓慢。易居2018年上市时引入恒大、万科、碧桂园等26家头部房企及阿里巴巴、华侨城等基石投资者,深度绑定大客户模式在地产繁荣期带来高收益,但在房企“暴雷潮”中受重创,尤其是对恒大的依赖(2015-2017年恒大贡献收入占比22.3%-35.1%)导致风险集中。
【评论】易居企业控股的困境是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其深度绑定恒大、万科等头部房企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繁荣期缔造辉煌,却在房企债务危机中遭遇致命反噬。2024年亏损12.73亿元、裁员超90%及资产负债率高达479.68%,凸显其财务与运营的双重危机。审计机构“不发表意见”进一步动摇了市场信心,债务重组的缓慢进展加剧了持续经营风险。易居创始人周忻的关系网与“易居沃顿”平台虽为其争取了资源优势,但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如恒大)暴露了业务模式的脆弱性。结合此前报道(如恒大113亿元不良资产包出售、万科495亿元巨亏),房企风险外溢已波及代理行业。未来,易居需加速债务重组,优化客户结构,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同时借助政策支持盘活资产,方能摆脱危机,为行业提供风险管理的警示案例。

三、不良资产行业资讯

(一)7月10日,市场消息称,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因未偿还7.8亿元人民币贷款,其2017年以12亿元收购的上海普陀区北岸长风E栋和G栋写字楼被渣打银行收回。鼎一投资以7亿元(折价48%)接盘该资产,并完成交割。北岸长风项目由北京天虹控股集团开发,包含4栋小独栋办公楼、6栋高层办公楼、1栋五星级酒店及1栋商业中心,E栋面积逾2万平方米,G栋不到7000平方米,2017年收购单价约4.3万元/平方米。2024年,该项目租金下滑至3.2-5.8元/平方米/天,物业管理费11元/平方米/月,空置率达34.7%,反映上海写字楼市场低迷。贝莱德首付4.2亿元,贷款7.8亿元,此次断供导致其损失首付及潜在追索风险。
【评论】贝莱德断贷7.8亿元导致北岸长风两栋写字楼被收回,鼎一投资以7亿元“捡漏”,折射出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低迷与投资机构的止损抉择。北岸长风租金低至3.2-5.8元/平方米/天,空置率高达34.7%,远高于上海甲级写字楼平均水平(2024年三季度21.5%),叠加区域供应过剩,迫使贝莱德放弃持续亏损资产。鼎一投资低价接盘,显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活跃,但需警惕后续运营与市场回暖的不确定性。结合此前报道(如长城资产转让华西银行股权),AMC与投资机构在房地产不良资产领域的博弈加剧。未来,接盘方需优化租赁策略,借助政策支持盘活资产,而贝莱德的断供案例或引发更多机构重新评估商业地产投资风险,银行也需加强贷款风控以应对潜在违约潮。
(二)6月29日,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原信托有限公司签署《债权转让协议》,中原信托向中原资产转让不良债权,价款17.2亿元,合同已生效。作为河南省属骨干金融企业,中原资产以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为定位,通过此次收购优化河南金融生态环境,预计提升公司收益及偿债能力。交易经内部决策机构审议并符合法律法规。截至2024年末,中原资产经营稳健,盈利良好,风险可控。信托与AMC合作模式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支持,涵盖信托计划等不良资产处置,未来将在企业重组、破产重整等领域深化,助力金融风险化解与实体经济复苏。
【评论】中原资产以17.2亿元收购中原信托不良债权,体现了地方AMC与信托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协同深化,为河南区域金融稳定注入新动能。交易不仅优化中原资产的资产组合,预计提升盈利与偿债能力,还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中原信托风险资产出清,契合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导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为信托-AMC合作提供了明确支持,覆盖信托计划等多样化资产,凸显了双方在资源整合与风险化解中的互补优势。然而,不良债权处置需警惕估值风险与市场波动,特别是在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未来,中原资产应借助专业处置能力,探索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路径,与信托公司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困境资产价值,为区域经济复苏与金融体系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