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点:
一、政策动态
(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
(二)证监会:加强会计监管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三)商务部将推多重举措 稳外贸稳外资再迎政策加码
二、行业讯息
(一)工作组入驻华信信托 推进风险处置工作
(二)房企到期违约风险蔓延至头部企业
(三)“三条红线”后 房企首轮退市警报拉响
来源:浙商资产研究院
一、政策动态
(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从以下方面细化审慎监管要求:一是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关键环节外包。二是明确三项定量指标,包括出资比例,即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集中度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限额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三是严控跨区域经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此外,进一步明确信托公司参照执行《办法》和《通知》的规定。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办法》和《通知》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审慎合规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广大人民生活。
评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和监管对象明确落在银行,相比过去模糊不清的状态,银行更应当背负起主体责任。在这其中相比一般的工商贷款集中度要高一些,这与集合贷款的本质是类似的。
(二)证监会:加强会计监管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证监会19日通报2020年审计与评估机构检查处理情况。证监会强调,下一步,将持续加强资本市场会计监管,促进审计与评估机构全面提升执业能力,构建良性执业生态,切实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质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审计与评估机构执业生态,压实“看门人”责任,督促审计与评估机构规范执业,提升资本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2020年证监会组织系统单位对2家审计机构、2家评估机构实施全面检查,合计抽查31个审计项目、19个评估项目;对11个审计项目、7个评估项目实施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审计专题检查,共抽查82个审计项目;各证监局结合辖区实际,自主对217个审计项目、37个评估项目进行了检查。
评论: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真实性,是保护投资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需要承认部门投资人不具备分析能力,但是监管部门仍然要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让机构投资人能够基于正确的信息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三)商务部将推多重举措 稳外贸稳外资再迎政策加码
2月24日,商务部表示,今年的外贸外资发展形势严峻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并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作出多重部署。其中,在稳外贸方面,将重点实施优进优出计划、贸易产业融合计划和贸易畅通计划;稳外资方面,将通过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等方面,着力推动利用外资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
评论:外贸与外资是我国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在双循环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沿海外向型的各省市而言则更加重要。例如对于浙江省而言,稳外贸不仅能够稳定经济发展基数,还能从根本上平抑金融风险。
二、行业资讯
(一)工作组入驻华信信托 推进风险处置工作
2月10日晚间,华信信托官网发出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华信信托风险处置,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大连市人民政府会同金融管理部门派出工作组,指导并督促华信信托加强公司治理建设,积极采取风险处置措施,有序推动清产核资、资产清收、引战重组等工作。也正是因为上述公告,外界得以了解华信信托在多只产品暴雷延期、董事长锤击总经理等事件之余,还存在涉嫌违法发放贷款、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等犯罪行为。华信信托成立于1981年,是辽宁省唯一一家信托公司。2020年4月,监管部门叫停了华信信托的“资金池业务”,华信信托逐步陷入困境。2020年9月,华信信托陆续在官网披露27款信托计划延期公告,延期的原因均是融资企业无法按期偿还融资本息,导致信托产品按信托合同约定进入延期期间。截至目前,27款延期产品已兑付了4款。2020年华信信托投资收益为-18.37亿元,同年该司资产减值损失18.11亿元,这两项成为公司全年爆亏26.52亿元的要因。
评论:虽然华信信托发生了很多风险事件,但考虑到这是辽宁省唯一一家信托公司,最终的结局很可能与恒丰银行一样,被监管接管后更换管理层,同步地获得增资对冲风险,最终重启经营。恒丰银行是山东省唯一的股份制银行,因此即便董事长出现贪污案,最终仍是机构得到救助。
(二)房企到期违约风险蔓延至头部企业
据贝壳研究院统统计,2021年1月房企发债规模约1630亿元,同比2020年下降5.3%,整体规模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境外债券规模占比54%,较2020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受融资新规影响,伴随政策影响发酵,房企全年的发债计划将受影响。加之2021年是到期债务的历史高点,这也将给房企增加更多的挑战。近期已有头部房企出现偿债高压、债务违约的风险。而且从整体趋势看,由于偿债及经营压力巨大,未来可能诞生更多的房企债券违约。2月1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发生债务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额为52.55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未涉及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关于债务逾期的原因,华夏幸福公告称,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信用环境叠加多轮疫情影响,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导致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况。
评论:之前资本市场有推土机信仰,似乎城投、基建、房地产企业的信用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是随着资金行情的退潮和融资结构性调整,这些过去过度扩张信用的融资单元逐渐缩小核心信用圈,到目前为止只有城投还状态良好,房地产企业则是已经逐渐被市场怀疑淹没。
(三)“三条红线”后 房企首轮退市警报拉响
今年1月末,因财务指标不佳,绿景控股、中房股份、云南城投三家房企先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也是“三条红线”管理政策出台以来,首批遭遇退市风险的房企。表面看,三家公司遭遇退市风险的原因,在于去年12月开始实施的退市新规。但在这背后,是中小房企在监管趋严、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生存困境。这三家房企的销售金额和营收水平均排在百强之外,近年来,三家企业都在实施转型,但效果似乎不佳。从业绩预告看,这些企业的年度业绩将大概率出现亏损。其中,云南城投在2020年度期末净资产甚至为负。可以说,即使没有退市新规,这些企业也已接近退市边缘,或者沦为壳公司。去年8月,以“三条红线”为主的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政策推出。该项政策在对房企负债实施量化管理的同时,也使中小房企的“弯道超车”成为不可能。年末,A股退市新规出台,大批基本面不佳、又难以做大做强的上市房企,面临的“保壳”压力骤然增加。
评论:早在2019年期间房地产的核心信用圈就已经收缩到20强企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由于现金流未形成规模和稳定性,往往最先被银行限制和裁剪,对于这类企业AMC能够做的很少,因为违约房地产企业很可能面对着广大业主,人员相对精干的AMC来说这将是一种极难介入的司法困境。